炬光社

◎郭珈爾

「雖然只有一點點光亮,卻能照亮全世界」,這句在社內流傳已久的話,是清華大學炬光服務社在民國八十六年正式成社時確立的宗旨,也是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然而,炬光社脫離傳統救國團體系、獨立成社以來的歷程及運作方式為何?近年來服務項目的改變能否因應現在服務對象的需求?

和全台各地歷史悠久的服務性社團相同,炬光社的前身──仁愛工作隊也是隸屬於救國團,從事服務殘障朋友的工作。從仁工隊獨立以後,炬光社的原則雖然是「哪裡有需要,就去哪裡」,但仍大抵延續之前的路線,繼續服務身心障礙朋友。服務項目方面,在原來的營隊之外,社團又另外新增了例行性課輔,到西門國小和新竹德蘭中心,分別服務身心障礙的學童和家庭經歷變故的小朋友。

面對狀況互異的服務對象,事前的訓練和準備是必須的。學長姐口頭傳承之前課輔的經驗給當次服務的學弟妹,而在營隊前諮商中心的老師和學長姐會將過去的經驗整理成表格,持續修改或補充內容,實際操作則包含了推輪椅的訓練。社團內也有一套檢討機制,除了開檢討會討論課輔狀況,每週都有課輔負責人持續回報進度,並有德蘭中心的輔導老師協助檢討活動成效。

炬光社和校外服務機構的接觸也相當密切,如與伊甸基金會和新竹輔具中心的合作關係,相互支援器材和人力。但是,如同大多數服務性社團所面臨的狀況,人力的動員與配置是一大問題。在動員人力方面,一些非社上同學會抽空參與課輔的工作;課指組將例行性課輔開為服務學習的課程,增加了一些人力的來源。此外,和校內其他社團亦有連繫,例如請吉他社支援教學德蘭課輔的小朋友。

實際的服務工作之外,訪談過程中也談到了社團規劃是否有朝制度面向努力的可能,進一步關注無障礙空間的議題。受限於人數,社長回應希望先就能力所及的部分努力,盡力完成社團的例行性工作,即使會向學弟妹提及這樣的想法,但需要時間經營。其實社員在投入工作後,對相關的議題多少會有敏銳度,雖然對制度層面的研究不多,但仍關注清大無障礙空間不足的問題。在辦營隊的過程中,發現很多系館根本沒有殘障設施,而宿舍也僅新齋有殘障房,清大整體校園的無障礙空間亟需改善,但因為地形起伏和系館老舊的因素,修建設施有其困難。而清大相關的機構也僅有諮商中心和盲友會,校方能夠提供服務的管道並不多。

炬光社一路從服務隊到服務性社團,名稱不同,致力於服務殘障朋友的路線卻始終沒有更改。但這並不表示社團的經營方式一成不變。除了做好眼下的工作、持續傳遞服務經驗給學弟妹,在未來如何因應時代需求改變道路將是重要的課題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