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套住的學生社團

蔡佳勳清華大學第19屆學生會副會長/權服部部長)

清華大學自詡給予學生社團的資源和自由度為全國大學之前茅,而清華的學生們與主管社團的「課外活動輔導組」相依為命,與組內的哥哥姊姊們更是親切非常。來自校方的「關懷」這麼多,全校社團風氣之盛,各類型社團蓬勃發展,真是一片大好景象。但現實是,這是一個遭選擇、被限制的美好假象。

先讓我們討論一下什麼叫「學生社團」。學生社團應該是以學生為主要成員,擁有自主的經費來源,並且是在成員自己決定社團事務的「學生自治」的範圍之中。了解學生社團的本質之後,我們還要問,由誰來認可「學生社團」?在清華校園裡,是由學務處下的課外活動組接受申請,並進行審核。

為什麼學生社團成立要被學校審核?

而且為什麼必須在某個時間點才能申請社團?申請社團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文件和要求?有多少本來會出現的社團因為審查制度而胎死腹中?如果我們想找個簡單的理由,可以先從資源分配這個面向解釋起。學校給予社團的補助有限,學校可以借的場地也有限,為了讓這些有限的資源不至於被過分瓜分,所以必須要控制想要分一杯羹的社團數量。另一方面,藉由審查制度,學校可以決定一些「不討喜」的社團是否可以成立。今天如果我想要組成一個針砭學校制度、行政體系的社團,被審核通過的機會有多少?而這些社團也因為沒有受到學校的認可,而沒有辦法享受到場地借用的權利?

你當然會說資源是學校給的,當然可以由學校決定要給誰。但,社團活動是為了讓一個學校內的學生,能夠不被限制在「讀書」的單一價值觀,而讓學生在校園裡培養讀書無法得到的技能和視野。所以學生社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的一環,而不是學校的恩惠。但是學校以其掌握的資金和場地,進而影響學生的社團活動。在眾多社團中,校方選擇優先補助可以讓清華「打響名聲」、使校園看起來更加「熱鬧」的活動與社團。所以往往在主流價值中被認可的行動,「志工」、「服務」以及「梅竹賽」,相對地剝奪了其他類型活動的空間。這些活動並沒有不好,只是經過學校的選擇之後,讓整個校園裡的其他價值觀和行動隱沒。

「課外活動指導組」不管叫做「課外活動輔導組」還是「課外活動組」,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是源自學校認為理應對學生進行「管教」,或者美言之,「輔導」。學生被假設是一群「沒有獨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」、「如果沒有經由輔導,可能會走上歧路」的未成年人。所以必須要以學校的力量來「輔導」社團的成立。難道學校給社團活動的經費和場地,學生之間沒有辦法協調處理?

如果從「學生自治」、「學生自主」的角度來談,所有和社團有關的資源應該交由學生社團分配,可以由各社團代表所產生的委員會來處理相關事務,而不是經由學校這個看似「中立」的「第三者」,偷渡學校要求學生做符合主流價值的活動,或是限制異議之聲出現。

而「課外活動某某組」這類的組織,是歷史的遺留,為了控制學生活動而存在。即使到了今日,控制的行動不再明顯,而是進入我們都無所意識的行政邏輯當中。「課外活動某某組」應該消失,或者轉型成為學生組織的下屬,應該幫社團處理相關事務,而不應享有分配資源的權利。「課外活動某某組」是條繩子,它圈著每個學生的脖子,指引著學生社團的方向。只要做出學校不喜歡的事,它會勒緊繩子,讓你連話都不能說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